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互联网时代 技术思维比技术更重要—访深圳市南(2)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访谈者:刚才谈到“统整项目课程”,我们知道,贵校的这项课程改革创新成果,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被评为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品牌项目,连续三

访谈者:刚才谈到“统整项目课程”,我们知道,贵校的这项课程改革创新成果,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被评为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品牌项目,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获评“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120多所学校。那么,数字技术在统整项目课程中到底起到了哪些底层支撑作用?

梁勇:统整项目课程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统整”“项目”和“技术”。数字技术作为统整项目课程的底层支撑,广泛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开发、组织实施、评估评价等各个环节,并且与学习深度链接,支持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课程学习。

首先,我们运用技术支持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流程图等方式进行各个层级的设计和开发;运用分组选课网络系统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和组织,运用UMU平台组织课程内容、规划课程流程、收集学生课程学习作品;运用问卷星、量规量表等进行课程评价和课程学习质效评估。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技术与学习直接链接。学校是学习的场域,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追求应该是学生学会运用技术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在我们学校,全体学生BYOD(自带设备),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学习运用简单的技术进行问题解决。

同时,为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交流和分享,学校建构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学习环境,运用“apple TV+高清投影仪”的方式实现无线投屏,所有学生的终端在校园里任何一个场所可以随时投屏,进行实时分享。

2017年3月以来,我校发起“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训计划”,运用互联网技术,公益直播 100多节课堂教学,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120多个学校产生广泛影响,引领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新形态。

访谈者:请结合您的教育教学实践,具体谈谈这种统整项目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

梁勇:首先,任何一个课程目标和学习目的,都要求学习者去解决问题;而技术在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方面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引领学生运用技术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和信息素养,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凡是仅仅向学生教授技能的方法,都不会走得长远。

其次,我们不应该把技术用作传递知识的工具,而应该作为学习者思考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即把技术当作沟通媒介和脚手架,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思考和问题解决。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中小学阶段,应该运用简单的技术开展丰富的学习过程。复杂的技术会增加技术使用的难度,从而削弱了学生对学习主体或问题本身的专注度。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平面图形时,数学老师可以这样引领学生运用技术展现学习成果。首先,运用照相机拍摄生活当中的平面图形,将数学学习置身于真实情境之中,体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将这些图片导入到APP“圈点”中,运用圈画的方式标注各种不同的平面图形,以个性化、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对平面图形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最后,学生将作品上传到UMU平台的班级学习社群,实现“人人表达”的同时,同伴之间开展跨越时空的“大众点评”,为学习作品的持续改进提供群体智慧。

访谈者:在课堂中引入数字技术,无疑会增加教师面临的问题类型和议题的复杂性。您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全新的挑战?需要具备哪些信息素养?

梁勇: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当前教师群体通常在信息意识方面表现最为欠缺,其次是信息能力。然而,仅仅提高信息素养并不足够,教师还必须提升TPCK素养。TPCK,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字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的知识形式。在TPCK框架下,教师同时整合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三种知识要素超越独立形态,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在TPCK框架下,优秀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技术敏感性。面对新兴技术的出现,具有良好TPCK背景的教师都会敏锐地主动思考,将技术与学科内容和教学法进行融合,确定技术对自己的教学是否能够产生促进作用。

优秀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技术学习能力。为了教会学生运用技术进行学习,教师就必须对技术比较熟悉,掌握某些技术的熟练应用。同时,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教师必须率先成为终身学习者。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bnlkjdxxb.cn/qikandaodu/2020/0918/376.html



上一篇:首届机器人班学什么?
下一篇:台湾地区科技大学校长群体的学术与职业背景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投稿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版面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