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互联网时代 技术思维比技术更重要—访深圳市南(3)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优秀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技术反思能力。具有良好TPCK背景的教师会持续针对“运用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反思,并与学生交流,向学

优秀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技术反思能力。具有良好TPCK背景的教师会持续针对“运用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反思,并与学生交流,向学生解释运用技术的目的、方法和有效性。

访谈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非常赞同学生学会运用技术解决问题,但由于自身技术能力问题,总感觉自己不能掌控基于技术的课堂教学。对于这些教师,您有什么建议?

梁勇:我非常理解教师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所面临的不安全感,更加理解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自己并不熟悉的技术所产生的焦虑感。教师常常缺乏在教学和学习中使用数字技术的经验,许多教师是在教育技术处于完全不同于今天发展阶段的时期获得学位的,因此许多教师不认为他们已做好在课堂中使用技术的准备,甚至有些教师不认可在课堂中使用技术的价值和技术与课堂的相关性。另一个事实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给多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带来了挑战,因为二者在对技术的满意程度和知识上存在差异,随之而来的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较量,以及文化语言和价值观的冲突。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提升教师的TPCK素养。我们有理由认为,教育部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总体部署,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将大范围地快速提升教师群体的TPCK素养。

针对教师个体在课堂上运用技术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根据我个人的实践经验,建议大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变思考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技术思维比技术更重要,更进一步地说,他们应该学会怎样指导技术技能的学习。学习技术与学习利用技术做什么是不同的,在面对新技术时,教师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这项技术能够促进我的教学吗、学生使用这项技术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吗”,而不是一开始就纠结于“我会不会、怎么使用”。显然,并不是每一项技术都具有很高的教育使用价值,只有那些能够促进教学和学习的技术,才值得你去学习和掌握。

二是相信学生的学习力。面对新技术,教师经常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甚至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总是在推动着我们对技术的理解,很多时候学生比我们还超前。而且,不管有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都有能力、并愿意用技术学习,因为他们是“数字原住民”,运用技术解决问题是他们的自然状态。

三是运用“专家”教学方法。我们的实践表明,即使教师没有学习技术,不能像专家一样操作,他们也能很成功的帮助学生用技术学习。其秘诀就是运用“专家”教学方法:教师掌握技术的主要功能并运用技术制作出样品,由此成为“专家”;“专家”运用样品进行技术示范,激发学生学习、使用技术的热情;学生运用技术解决真实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和掌握更多操作技能。我们学校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魏老师,在调入我校之前,除了PPT之外,没有在课堂上使用过其他任何技术,其技术焦虑可想而知;调入后的半年,魏老师与年青老师结成师徒对子,她指导年青教师的同时,又向年青教师学习技术,并且运用“专家”教学方法将学生引进技术使用的门槛,激励学生在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术知识,培养技术思维。

四是相信坚持的力量。教师要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是非常困难的。一旦开始,就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只有坚持,才能看到学生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最初成效,才能获得意义感、满足感和喜悦感,才能促使教师更加深刻地思考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帮助教师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数字技术,学校和教师不应成为运用技术促进学习的阻力,而应成为助推手。学校和教师必须尊重互联网时代特征,尊重儿童发展需求和学习规律,运用技术思维的优势,克服技术的困难,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技术工具开展丰富的学习过程,实现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有意义的学习。—梁勇个人简介: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副校长,南山区精英教师,长期致力于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数学课程的创新实践、跨学科统整项目课程的设计开发,课程成果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荣获2017年广东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南山区教育改革创新一等奖,课堂教学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访谈者:尊敬的梁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本次专访。据了解,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技术的运用,您一直持这样一个观点:技术思维比技术更重要。您的这个观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梁勇:您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通常会在与学校管理者以及一线教师交流、讨论教育信息化建设等相关话题时,表达上述观点。教育的发展是技术的结果。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运用数字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了解一些具体的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养成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而且,技术思维比技术本身更重要。这一点,不仅对于教师而言,对于互联网时代其他行业的从业者而言,都是如此。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技术思维,首先是因为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知识总是处于一种动态、裂变的状态,而且从诞生开始就处于过时的危险之中。这使得教师追寻海量技术知识变得不可能,也使这一行为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我们相信,在技术运用的实践中,存在一些具体的思考和利用技术的途径,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技术工具,这就是技术思维。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技术思维,还因为教师的角色扮演和职业需求。学生是从思考中学习,而不是从技术中学习,当学生在学习时使用技术,是因为技术能够促使并支撑他们的思考。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更多地应该以教会学生学会使用技术解决问题为目标,而不是教会学生更多的技术知识。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技术思维,更因为技术与变革的关系。技术不会直接促进教育的变革,技术是否能够促进教育的变革,完全取决于教师是否在课堂中运用适合的技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当教师能够主动思考如何将技术和教育进行有效融合的时候,他就具备了良好的技术思维。比如,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什么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又或者是面对一项新技术时,能够主动思考:“这项技术对于我的教学有帮助吗?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吗?”当然,正如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非否定知识的重要性一样,我们认为“技术思维比技术更重要”,并不是说教师不必学习技术,而是说教师不应该为了成为永久的技术专家而努力学习技术。事实上,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当我们认定某些技术,比如思维导图,对教学和学习具有良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去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并且运用这些技术促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效。访谈者:据了解,南科大第二实验学校从建校开始就着力打造“全域信息化”,而您全程参与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请您结合学校实际和互联网时代背景,谈谈是如何运用技术思维促进学校的创新发展的。梁勇:围绕“全域信息化”,我们学校打造了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系统、教学系统、学习系统,有效支撑校园文化的传播、学习空间的重构和统整项目课程体系的创建。任何涉及技术运用的系统项目,都要经历技术思维的过程:首先定义真实问题,分析技术需求;然后设计解决方案,确定技术支持;最后运用技术解决问题。比如,学校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空间,必须打造支持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合作式学习、分享式学习的技术环境。为此,学校首先与家庭协同,实现学生的BYOD(自带设备);然后,引领和鼓励学生运用技术开展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同时,学校在实现校园内WIFI全覆盖的基础上,在所有教室和功能室运用无线投屏技术,支持师生在所有功能场所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分享交流。访谈者:刚才谈到“统整项目课程”,我们知道,贵校的这项课程改革创新成果,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被评为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品牌项目,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获评“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120多所学校。那么,数字技术在统整项目课程中到底起到了哪些底层支撑作用?梁勇:统整项目课程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统整”“项目”和“技术”。数字技术作为统整项目课程的底层支撑,广泛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开发、组织实施、评估评价等各个环节,并且与学习深度链接,支持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课程学习。首先,我们运用技术支持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流程图等方式进行各个层级的设计和开发;运用分组选课网络系统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和组织,运用UMU平台组织课程内容、规划课程流程、收集学生课程学习作品;运用问卷星、量规量表等进行课程评价和课程学习质效评估。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技术与学习直接链接。学校是学习的场域,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追求应该是学生学会运用技术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在我们学校,全体学生BYOD(自带设备),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学习运用简单的技术进行问题解决。同时,为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交流和分享,学校建构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学习环境,运用“apple TV+高清投影仪”的方式实现无线投屏,所有学生的终端在校园里任何一个场所可以随时投屏,进行实时分享。2017年3月以来,我校发起“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训计划”,运用互联网技术,公益直播 100多节课堂教学,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120多个学校产生广泛影响,引领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新形态。访谈者:请结合您的教育教学实践,具体谈谈这种统整项目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梁勇:首先,任何一个课程目标和学习目的,都要求学习者去解决问题;而技术在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方面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引领学生运用技术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和信息素养,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凡是仅仅向学生教授技能的方法,都不会走得长远。其次,我们不应该把技术用作传递知识的工具,而应该作为学习者思考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即把技术当作沟通媒介和脚手架,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思考和问题解决。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中小学阶段,应该运用简单的技术开展丰富的学习过程。复杂的技术会增加技术使用的难度,从而削弱了学生对学习主体或问题本身的专注度。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平面图形时,数学老师可以这样引领学生运用技术展现学习成果。首先,运用照相机拍摄生活当中的平面图形,将数学学习置身于真实情境之中,体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将这些图片导入到APP“圈点”中,运用圈画的方式标注各种不同的平面图形,以个性化、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对平面图形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最后,学生将作品上传到UMU平台的班级学习社群,实现“人人表达”的同时,同伴之间开展跨越时空的“大众点评”,为学习作品的持续改进提供群体智慧。访谈者:在课堂中引入数字技术,无疑会增加教师面临的问题类型和议题的复杂性。您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全新的挑战?需要具备哪些信息素养?梁勇: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当前教师群体通常在信息意识方面表现最为欠缺,其次是信息能力。然而,仅仅提高信息素养并不足够,教师还必须提升TPCK素养。TPCK,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字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的知识形式。在TPCK框架下,教师同时整合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三种知识要素超越独立形态,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在TPCK框架下,优秀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技术敏感性。面对新兴技术的出现,具有良好TPCK背景的教师都会敏锐地主动思考,将技术与学科内容和教学法进行融合,确定技术对自己的教学是否能够产生促进作用。优秀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技术学习能力。为了教会学生运用技术进行学习,教师就必须对技术比较熟悉,掌握某些技术的熟练应用。同时,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教师必须率先成为终身学习者。优秀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技术反思能力。具有良好TPCK背景的教师会持续针对“运用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反思,并与学生交流,向学生解释运用技术的目的、方法和有效性。访谈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非常赞同学生学会运用技术解决问题,但由于自身技术能力问题,总感觉自己不能掌控基于技术的课堂教学。对于这些教师,您有什么建议?梁勇:我非常理解教师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所面临的不安全感,更加理解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自己并不熟悉的技术所产生的焦虑感。教师常常缺乏在教学和学习中使用数字技术的经验,许多教师是在教育技术处于完全不同于今天发展阶段的时期获得学位的,因此许多教师不认为他们已做好在课堂中使用技术的准备,甚至有些教师不认可在课堂中使用技术的价值和技术与课堂的相关性。另一个事实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给多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带来了挑战,因为二者在对技术的满意程度和知识上存在差异,随之而来的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较量,以及文化语言和价值观的冲突。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提升教师的TPCK素养。我们有理由认为,教育部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总体部署,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将大范围地快速提升教师群体的TPCK素养。针对教师个体在课堂上运用技术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根据我个人的实践经验,建议大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思考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技术思维比技术更重要,更进一步地说,他们应该学会怎样指导技术技能的学习。学习技术与学习利用技术做什么是不同的,在面对新技术时,教师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这项技术能够促进我的教学吗、学生使用这项技术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吗”,而不是一开始就纠结于“我会不会、怎么使用”。显然,并不是每一项技术都具有很高的教育使用价值,只有那些能够促进教学和学习的技术,才值得你去学习和掌握。二是相信学生的学习力。面对新技术,教师经常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甚至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总是在推动着我们对技术的理解,很多时候学生比我们还超前。而且,不管有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都有能力、并愿意用技术学习,因为他们是“数字原住民”,运用技术解决问题是他们的自然状态。三是运用“专家”教学方法。我们的实践表明,即使教师没有学习技术,不能像专家一样操作,他们也能很成功的帮助学生用技术学习。其秘诀就是运用“专家”教学方法:教师掌握技术的主要功能并运用技术制作出样品,由此成为“专家”;“专家”运用样品进行技术示范,激发学生学习、使用技术的热情;学生运用技术解决真实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和掌握更多操作技能。我们学校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魏老师,在调入我校之前,除了PPT之外,没有在课堂上使用过其他任何技术,其技术焦虑可想而知;调入后的半年,魏老师与年青老师结成师徒对子,她指导年青教师的同时,又向年青教师学习技术,并且运用“专家”教学方法将学生引进技术使用的门槛,激励学生在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术知识,培养技术思维。四是相信坚持的力量。教师要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是非常困难的。一旦开始,就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只有坚持,才能看到学生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最初成效,才能获得意义感、满足感和喜悦感,才能促使教师更加深刻地思考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帮助教师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bnlkjdxxb.cn/qikandaodu/2020/0918/376.html



上一篇:首届机器人班学什么?
下一篇:台湾地区科技大学校长群体的学术与职业背景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投稿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版面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