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风电技术我们要向欧洲学习什么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受访人:朱卫军 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在发展风电的快车道上,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在技术储备、人才培养、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仍与欧洲存在一定差距。如

受访人:朱卫军

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在发展风电的快车道上,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在技术储备、人才培养、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仍与欧洲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让风电在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推进风电技术的持续创新?曾在丹麦学习风电技术的扬州大学教授朱卫军,分享了他的思考。

内外并举,缩小技术差距

Q:在风电技术方面,中欧存在哪些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A:欧洲风电发展较早,一些技术应用成熟度高的国家将提前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发电。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丹麦的风电发电量已经接近总发电量的50%,在国家能源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良性循环,成功的能源转型带来了风电技术革命,又促进了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能源转型。

目前中国的许多企业都非常重视弥补风电技术的短板,历经多年发展,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在技术赛跑中,我们看到了欧洲的背影,当背影逐渐清晰的时候,我们发现剩下的这段距离实难超越。因为前期缩短的差距实际上涉及的都是相对成熟的技术。如今,风电进入设备大型化的发展阶段,许多传统的技术方法已不能适用,主要表现为大功率机组的研发需要考虑更复杂、更极端的风况,机组必须能够在交替变化的复杂载荷条件下正常运行。以翼型设计为例,据我了解,国产叶片基本没有敢于尝试完全自主设计翼型组的;以叶片为例,承载同样的极端载荷,为什么重量难以降低?以风电场为例,我们所用的WT、WindPro等诸多欧洲开发的软件,不能解决陡坡、悬崖、凹谷地形条件带来的设计误差问题。

Q:如何缩小技术差距?中欧在技术方面可以建立哪些合作机制?

A:上述问题的解决,总体举措可概括为内外并举,即加强内部合作,促进内部循环;对外寻求合作,促进外部循环。当前,我国众多的风电企业正在实施相似的方案。国内不少企业在丹麦设立了研发部门,有的已经历经10多年时间,通过聘用当地具有丰富经验的研发人员迅速缩短双方的差距。诚如前面提到的,风电技术赛跑到现阶段,中欧比拼的是关键技术领域的先进性和成熟程度,后者是风电设备实现量产和规划布局的重要保障。

甘坐“冷板凳”,解决软件“卡脖子”问题

Q:目前,大部分零部件都已经实现国产化,但依据自然条件进行自主设计、研发新机组的能力尚有不足,尤其是软件开发能力,您认为中国要从哪些方面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A: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通过和国内外风电企业的合作,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风电企业存在严重的设计软件“卡脖子”问题。在2020年国际单边主义、逆全球化趋势盛行的背景下,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可当大家准备背水一战时,却发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技术攻关需要长期的科研积累,而长期的积累依靠的是行业高端人才坚持不懈的付出。对此,行业内的领导和相关科研工作者都感同身受。曾经有多个风电企业向我咨询,公司目前开发某一产品,国外同款设计软件还没更新,怎么办?据我所知,这些软件的更新几乎是与中国风电发展同步的。

多年来,中国风电企业通过持续的用户信息反馈,推动了国外软件的不断完善,最终导致对国外软件“吸毒”式的依赖。商场如战场,等待更新软件的过程错失的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良机。

这方面是最需要向国外学习的。在丹麦工作期间,我和同事们几乎没用过风电商业软件,团队面向的就是行业软件的开发。十几年,我们完成了许多专业技术程序的设计和开发,其经费多数来自丹麦的科技部和能源部以及欧盟,我读博士三年的课题经费就来自于丹麦能源部。例如,EllipSys这个行业知名的程序由丹麦科技大学(DTU)开发,至今经历了近30年的积累,长期服务于丹麦的风电企业。我耗费了几年的光阴,参与过其中风力机气动噪声模块的开发,相关成果已经服务于众多风电企业。

实现突破必须有积累,我们现在较多的重点研发计划偏重于实际应用,考核的标准多是实现重要的成果转化。这固然十分重要,但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想在三至四年项目执行期间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压力是非常大的。我期待包括从事风电业务的一些企业,从长远出发,高度重视国产软件的开发,投入专项经费尽快实现关键设计软件的国产化。

愚公移山,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bnlkjdxxb.cn/qikandaodu/2021/0307/557.html



上一篇:安全杂志理事会
下一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个非转基因马铃薯新品种获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投稿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版面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